8月1日关税休战期结束后,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66个国家加征10%至50%不等的关税。与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适用10%基准税率;展现盟友姿态并提供能源采购与投资协议的经济体如欧盟、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适用15%至20%税率;未按特朗普要求让步的国家则面临惩罚性高税率:加拿大35%、瑞士49%、巴西50%。中国与墨西哥作为例外获得谈判宽限期。
虽然平均税率较之前宣布的水平有所下调,但18.3%的关税水平仍远超特朗普执政前2.4%的历史均值,创下1934年以来的新高。尽管新关税将于8月7日生效且多国仍在谈判,学界亟需思考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未来走向。
耶鲁大学报告指出,美国平均关税水平已经达到18.3%,创下1934年以来的世纪新高。特朗普将关税视为绝对权力的体现。凭借《1937年贸易法》和《紧急经济法案》,他实现了四项战略目标。
关税被用作财政工具。特朗普怀恋麦金莱时代关税占联邦税收主体的岁月,始终鼓吹“外国支付论”。然而政府引用的学术研究显示,95%的关税成本通过进口商品价格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本质上成为主要由低收入群体承担的累退性消费税。这种设计旨在抵消主要惠及富人的减税政策。2025年上半年87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印证了该策略成效。随着税率攀升,美国家庭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将背负更沉重的税负,加剧财富不平等。
关税也被用作产业保护伞。美国制造业自1950年代起持续萎缩,金融化浪潮加速了这一趋势。企业普遍采取资本运作模式,而非实业路径。要逆转去工业化趋势,需根本性重构经济结构。但特朗普选择简单归咎他国,将关税作为“美国优先”的核心政策。缺乏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关税只会推高工业品价格、扰乱供应链、抑制投资信心、加剧就业不稳定与通胀压力。结合其削减联邦支出、取消新能源补贴、大规模驱逐移民等政策,这套组合拳几无可能重振美国工业竞争力。
关税还被用作谈判筹码。特朗普要求各国扩大对美采购与投资。尽管他吹嘘获得万亿美元投资承诺,但现实堪忧。苹果、日本、沙特、卡塔尔和韩国的投资承诺大多为数字游戏。这些掩盖不了实质:若特朗普坚持扩大出口却不提升生产率,等于变相缩减美国民众消费份额。更危险的是,其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动摇美元霸权根基——当各国不再愿用实体资源换取美元纸钞时,美国战后建立的金融特权体系将面临崩塌。
关税也被用作地缘武器。税率差异暴露其政治算计:欧盟、日本获优惠税率,而金砖五国均遭重创。特朗普企图借此胁迫中印放弃采购俄油,迫使巴西、南非调整内政议程。但这种威逼注定徒劳——中国等大国必将反制,中等强国将寻求新贸易联盟,就连欧盟等传统盟友也在加速“去美元化”布局。关税博弈反而成为构建“去美国中心化”多边贸易体系的催化剂。
美国7月就业数据下探至历史新低。这场“杀跌一千自毁八百”的关税战能否持续?历史表明,关税政策若实施超过两年便可能永久化。虽然特朗普早年前就鼓吹“关税万能论”,但经济现实终将迫使其让步。2025年二季度消费支出增速骤降,非农就业数据疲软,制造业PMI创九个月新低,CPI同比涨幅上升。面对经济失速压力,特朗普很可能在宣称“重大胜利”后部分撤销关税。但即便及时纠偏,美国政策信誉与多边体系根基的损伤已不可逆,一个没有美国霸权的新多极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信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